從傳統的製造業走向高科技,台灣產業歷經了多次轉變,但不變的是,在這當中,不論哪種產業,大如汽車的保險桿或是小到手機鏡頭、IC封裝,只要是塑膠製品,都需要開發模具,才能大量生產。而台灣就成功掌握了模具開發成功的關鍵要素,請看今天財經火線的專題報導。
過去數十年來台灣製造業的蓬勃發展,造就了經濟奇蹟,但如今台灣的產業結構卻不得不改變。
科技公司執行長張榮語:「以前只會做出來就可以賣但那個毛利率太低,進入紅海戰爭但是只要有獨特生產技術或獨特利基市場,全球很難能夠跟他競爭可能就沒幾家。」
科技公司研發部工程師黃松煒博士:「這個研究室就是我們量測材料的實驗室,這個就是我們實驗室裡標準的流場比的測試模型,依照模具裡面所建構出來的通道,慢慢依照這個軌跡充填出來。」
位在新竹台元科學園區的這家公司,員工只有200人,但做的卻是全世界的生意,同仁口中的張老師是長期在清大任教的張榮語博士,將產學合作發揮到最極致。
科技公司執行長張榮語:「我們把所有的碩士博士跟所有研究機構,發展出來的理論放到這個程式裡面來,讓所有人都可以用這些知識,我們不只把科學理論放進來,統合所有數學物理化學包括生產工具這些機器設備跟周邊包括材料供應商我們把它整合起來這些所有科學知識。」
民視記者林筠騏:「生活周遭所有的塑膠產品在開始量產之前,都要開發模具,但是在設計模具的過程當中,常常經過很多次的失敗才有辦法完成現在有軟體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科技公司執行長張榮語:「只有一個設計者畫一個圖,就可以透過我們來驗證,未來模具應該怎麼設計,會產生哪些瑕疵,包括一年可以生產幾個,品質怎樣,我們都可以預測也就是材料在裡面的成型過程,都要一個一個全部掌控。」
好的模具可以提高良率縮短製程,相對可以提升競爭力。
中華經濟研究院國際所所長陳信宏:「如何隨著產業演進的過程裡面,去擴展它的核心能耐,台灣未來需要在這方面領域有所作為,才能在這裡形成我們所謂的隱形冠軍,或是關鍵零組件的角色。」
將30年的學術經驗整合運用在產業上,成為各產業供應鏈,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就是競爭力所在,如何讓這股民間的力量,匯聚成推升台灣經濟向上的巨流,產學不斷鏈的合作絕對是重要關鍵。(民視新聞綜合報導)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zB3dK3hywQ